工伤赔偿标准

当前位置 /首页/赔偿标准/工伤赔偿标准/列表

丧失全部劳动能力误工费应如何赔偿?

丧失全部劳动能力误工费应如何赔偿?

工伤对于每一个别害者都是残酷和无情的,不但毁掉了一个人的身体,也毁掉了一个家庭的幸福。所以小编在这里提醒大家一定要安全工作,避免工伤的发生。那对于丧失全部劳动能力误工费应如何赔偿呢,这一特殊的情况我们该如何处理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解答。

《人身损赔解释》第二十条规定“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误工时间根据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确定。受害人因伤致残持续误工的,误工时间可以计算至定残日前一天。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误工费按照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受害人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计算;受害人不能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状况的,可以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业上一年度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

将受害人的收入状况作为衡量和确定误工费损失的标准之一,并非尽善尽美。因为所谓“误工”,应当是指“耽误劳动”。劳动的量应当以劳动价值,而不是以劳动收入来衡量。劳动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价值,但其不能等同于劳动价值,其甚至经常不能确切地反映劳动价值。如甲为他人家庭提供家政服务,获取报酬,乙为自己家庭提供家政服务,没有获取报酬的情形,甲和乙均有劳动或者劳动价值,但甲有劳动收入,而乙没有。上述情形,劳动收入就并未确切地反映劳动或者劳动价值。在上述情形下,如甲和乙均遭受误工,若以劳动价值作为衡量和确定误工费损失的标准,甲和乙均应获得误工费损失赔偿,若以收入状况作为标准,则甲能够,而乙不能够获得赔偿。为此,“误工费损失”应是指劳动价值的损失。劳动价值损失,易于或者能够证明的,按照个体性的标准确定;不易或者不能够证明的,按照社会性的标准确定。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一些解决问题的矛盾,其实质就源于以收入状况作为衡量和确定误工费损失的标准。

一、1级至4级工伤伤残赔偿标准

1级至4级工伤伤残赔偿标准,在中国全国各地都是统一的赔偿标准,具体如下: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享受以下待遇:

(一)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一级伤残为24个月的本人工资,二级伤残为22个月的本人工资,三级伤残为20个月的本人工资,四级伤残为18个月的本人工资;

(二)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伤残津贴,标准为:一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90%,二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85%,三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80%,四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75%。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三)工伤职工达到退休年龄并办理退休手续后,停发伤残津贴,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低于伤残津贴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以伤残津贴为基数,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二、5级至10级工伤伤残赔偿标准

5级至10级工伤伤残赔偿标准,主要是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医疗补助金三大项:

1、关于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中国全国各地都是统一的赔偿标准,具体为:五级伤残为16个月的本人工资,六级伤残为14个月的本人工资,七级伤残为12个月的本人工资,八级伤残为10个月的本人工资,九级伤残为8个月的本人工资,十级伤残为6个月的本人工资。

2、关于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医疗补助金赔偿标准,以及其他待遇规定,由于各省市规定不尽相同。

只要治疗医院证明受害人的住院期间及出院后的全休期间是必要的,受害人在此期间的误工损害就应当是确实的和确定的。受害人在此期间仍从事劳动,并不表明其遭致的误工损害已经减轻或者不存在。受害人从事劳动,要承担可能使损害扩大的风险,而这种风险依法要由受害人自己承担。赔偿责任人不承担这种风险。赔偿责任人不承担受害人的劳动行为的风险,却享受受害人的劳动行为的利益——因受害人劳动的行为而不需担负误工费损失赔偿,这是不公平的。受害人在住院治疗期间或者治疗医院建议的出院后的全休期间从事劳动,通常是因情势所逼。无论是赔偿责任人还是人民法院,在考虑和确定这种情形下对受害人的误工费损失的赔偿时,应对这种情势多予包涵和谅解。因此,其误工费损失应当计算和赔偿。

上文中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了相关的赔偿标准。首先丧失工作能力已经达到工伤伤残鉴定的标准了,可以做相关的鉴定来要求对方根据相应的赔付标准进行赔偿。然后按照法律法规在医院治疗期间和全休期间的误工费用问题,主要还是通过双发协商来确定赔偿时间的长短。